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
编制“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规划如何精准发力
 

来源: 图解-产业 | 日期: 2025/7/26

工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引擎。

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当前,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纵深推进,为工业化注入颠覆性创新动能:驱动全要素生产率跃升、重塑产业链协同模式、开辟绿色发展新路径。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两化融合”,即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深度结合,核心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5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李乐成主持召开“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规划编制工作专家座谈会。他表示,

“十五五”时期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时期,编制好“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规划,对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意义重大。

李乐成指出,编制“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规划,

要牢牢把握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系统谋划阶段性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重大政策举措。

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趋势,把握前沿技术发展对制造业的影响,前瞻部署新产业新赛道,筑牢数字技术底座,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主攻方向,坚持新老并举、实数融合,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个关键路径,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用好国家高新区这个载体,完善中试验证体系,打造产学研用协同、研发应用迭代的产业创新生态。

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这个关键一招,着力解决制约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健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环环相扣: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科技革命为动力,新质生产力为主攻方向,创新融合为路径,改革开发为保障,层层递进,既解现实问题又谋长远,勾勒发展清晰路径。

 

#01关键任务:实现新型工业化

工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工业化的重点是制造业。回顾世界工业化历程,一些国家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大国强国,与大力发展制造业密切相关。

保持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始终处在合理区间,才能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性、全方位支撑。

近年来,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国土地、劳动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制造业企业发展遇到一些困难,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

面向未来,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合理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和税费负担”落实到位,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制造业聚集。

新型工业化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路径”和“核心引擎”。

它不仅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驱动整个产业体系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实现方式。离开了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无从谈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这要求立足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02核心引擎: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

4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人工智能发展和监管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 429日,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聚焦人工智能,政治局集体学习+总书记实地调研,在理论学习后即赴实地调研,这样的安排凸显了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及在当前推动这一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战略性紧迫性。

同时也释放出明确信号: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已进入全面加速落地应用的关键攻坚期。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和“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规模广泛应用。”。

加快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全面赋能新型工业化,对于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2025年,工信部将这样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一手抓供给,组织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揭榜挂帅”攻关,加强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的研发布局,加快建设工业领域高质量的数据集,夯实基础底座,推动“智能产业化”;

一手抓应用,推动制造业的全流程、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智能升级,加快下一步超级智能终端的产业化、商业化进程。

此外,工信部将开展赋能“深度行”和典型案例的征集,遴选“十大行业、百大场景、千家标杆”,要推动“产业智能化”。

同时,要建生态,引导耐心资本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针对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地方层面正在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

《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到,广东将组织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在教育、医疗、交通、民政、金融、安全等领域广泛拓展应用,并每年择优支持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标杆案例,每个最高给予800万元奖励。

《天津市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征求意见稿)》提到,到2027年,在GPUAI操作系统、工业软件、智能装备等领域,攻克50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20项重点新产品。全力打造“全栈式AI”先锋城市。

深圳在3月份发布的《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年—2026年)》《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年—2026年)》等四份行动计划,涵盖建设人工智能先锋城市、扶持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培育瞪羚企业及独角兽企业等多个方面。

#03主攻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2025年政府工作十大重点任务之一。

IMG_257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本质特征、核心标志、核心要素、形成规律以及实现路径等重要问题,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

从历史逻辑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不断提升的科技能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动能。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科技创新条件不断改善,202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超过3.3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到2.64%,超过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

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载体。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12年的5%提高到13%以上。

海量数据的资源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要素支撑。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资源,对传统生产方式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拓展需求空间。我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通过技术、制造、市场的正向循环加速发展,庞大国内市场为其迭代升级与国际化突破提供核心支撑。

#04关键路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科技创新是“源头活水”,主要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为产业升级提供全新工具,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产业创新是“转化桥梁”,破解“从有到用”的难题,通过技术产业化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载体。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二者缺一不可。

科技创新为产业创新提供动力和引擎 ,引领产业创新发展;产业创新为实现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强调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 

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创新,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带动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产业创新通过技术产业化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只有实现二者深度融合,才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科学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助推器”。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原动力。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主战场”。产业创新是着眼于新技术革命和全球竞争形势,基于国家发展与竞争目标下的创新,包括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改造和升级现有产业、创新现有产业发展模式等。

以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主战场。

这些产业通过深度赋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应用:

驱动技术裂变(突破算力算法、高速互联、自主感知等核心瓶颈) 重构产业生态(催生智能工厂、数字孪生、云制造等新范式) 开辟增长空间(孕育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计算等未来场景)

正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核心动能,抢占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制高点。

#05关键一招: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全面深化改革与扩大高水平开放已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54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并就落实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作出重要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改革和开放的内在统一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大蓝图中,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与高水平开放紧密交织,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共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而改革又能为开放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同时,高水平开放又能反过来促进改革和提升发展质量。

总的来说,高质量发展是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手段,高水平开放是条件,三者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战略布局。

据海关统计,2025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10.3万亿元,增长1.3%。其中,出口6.13万亿元,增长6.9%;进口4.17万亿元,下降6%

这更加说明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我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释放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向活力。

 

#06战略性新兴产业—全景图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