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石化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大而不强”,要产能数据,不要产能质量。
最近几年,新增产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供给能力快速膨胀。目前我国已经有20多种大宗基础化学品(如乙烯、丙烯、苯乙烯)和通用材料(如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的总产能和实际产量稳居全球第一。“十三五”后期规划的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也在这两年集中投产,供给能力又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供给侧一路高歌猛进,需求侧却遭双重挤压,压力山大。国际市场受战争和地缘政治、经济增长放缓等多因素影响,整体需求疲软低迷。国内市场也一样,面临经济转型和下游行业增长放缓的影响,需求增长不及预期,传统大宗化学品的需求更是基本都饱和了。在有限的市场里,各企业都在尽可能的争取更多的份额,同质化产品又太多,成本优势也相差不大,最后只能陷入激烈的价格战。
“内卷”式竞争局面在加剧,短期改观的可能性基本没有。供过于求的市场格局,也注定了产品价格的持续降低,很多企业已经没有利润空间。2023年全行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了20.7%,2024年利润下行的大趋势在加快,利润总额再次下降8.8%。
2025年的情况会怎么样呢,各位朋友们可以说说自己的企业的情况。我们公司的情况是远不如2024年,下行的趋势又加速了。企业的经营压力年年剧增,产能过剩已是产业发展的首要掣肘,要吃的亏终究还是要吃的。
二、 结构性矛盾突出,“低端已过剩”,“高端尚短缺
”供需严重失衡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产品结构严重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可简单概括为 “低端过剩,高端短缺”。
“低端过剩”主要是大量产能,集中在技术门槛低、附加值不高的大宗通用化学品和材料领域。这些产品的同质化非常严重,除了产能之外基本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基本都深处在价格战的泥潭里不可自拔。产能过剩的产品里,基本都是低端的大宗化学品和常规的材料业务。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端短缺”,高性能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特种化学品等等。特别是应用于新能源(如光伏、锂电)、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材料,如高端聚烯烃、高性能工程塑料、特种橡胶、电子化学品、高端膜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等。
这些只要是带点高端的、差异化的、高新技术或者附加值比较高的产品,长期依赖进口。
这些产品本身技术含量比较高,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生产的过程控制比较严格,有比较复杂的行业准入认证体系,国内市场的供给能力严重不足。这些所谓的高端材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下游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卡脖子”环节,如特别是电子信息、医疗、航空航天等行业。这样的结构性失衡,也决定了产业整体的盈利能力不会很高,更加限制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的进程。
大家可以对照一下,你们公司的产品。哪些产属于高端,哪些不属于高端,哪些过剩,哪些国内还严重依赖进口呢?欢迎留言讨论。。。
三、 深度内卷,传统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了
在供需失衡与结构性矛盾的双重压力下,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已经陷入了深度内卷的困境。过去大家都靠大规模的投资和无限的资源投入,先做大抢占市场份额,快速收回成本。现在来看以产能扩张和规模效应快速取胜的模式,似乎已经走到尽头了。
现在靠的是高的技术壁垒,高的附加值,高端化、差异化、定制化已经成了必由之路。同质化低端产品的无序扩张,必然导致竞争模式的恶化, 企业间竞争焦点长期停留在规模、成本和价格层面,缺乏在技术、品牌、服务等更高层次上的差异化竞争能力,导致行业整体陷入“增产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怪圈。前期种的瓜,是苦是甜都得受着,行业转型的阵痛也是必然的,甚至还有企业可能会彻底被行业淘汰。这个行业必须要经过深度调整,否则难以度过当前的低迷期,不经历深度调整的剧痛,不可能走出“内卷式”竞争加剧的困境。简单维持现状或小修小补已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必须彻底转变过去拼规模、拼投资、拼资源和以规模论英雄的传统发展思路和模式。
当行业的巨轮已经无法转向的时候,革命是必然的,不自我革命就被别人革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是需要流血的,是需要有牺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