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
• 联系我们

电话:010-85229025

   010-85229390

传真:010-85229542

邮箱:cata010@126.com

分享到:
2017-12-15 16:16:00
高勇:共筑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新生态

 

11月29日,以“共筑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新生态”为主题的首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杭州千岛湖文渊狮城召开。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所作的主旨报告引发广泛关注。《纺织服装周刊》特将讲话原文刊发于此,以飨读者。

 

 

 共筑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新生态 

——首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

 主旨报告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  高勇

2017年11月29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谨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首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诚挚感谢文化部等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及社会各界的领导,研究与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企业家,设计师,新闻出版及媒体等各界人士对纺织非遗事业和本次大会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同时,对杭州市淳安县人民政府、杭州新天地集团给予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文化遗产如同繁星,璀璨夺目。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科技、经济、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推动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力量。中国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对推动我国由大变强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关键性的影响。

 

弘扬纺织传统文化,振兴纺织传统技艺,对于纺织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是纺织行业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所做的贡献,也是纺织行业不断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举措。中国纺织工业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制造水平的同时,需要同步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创造力和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自觉,重塑文化自信,弘扬工匠精神,推进“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

 

一、中国纺织非遗的历史传承与时代特征

 

每一个历史时代都会产生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传承至今的纺织传统文化与技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现代纺织工业文明繁荣与发展的精神内涵和重要支撑。中国纺织非遗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一)纺织非遗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中国纺织行业沉淀了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春秋战国的西施浣纱、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古丝绸之路、宋末元初的黄道婆革新棉纺技术等很多生动感人的纺织历史故事,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据考古研究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养蚕、取丝、织绸。商代,丝绸生产已初具规模,出现了较为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西周时期相继出现具有传统性能的纺车、织机,绢、绮、锦等丝绸品种不断丰富。锦的出现是中国丝绸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将蚕丝优秀性能与艺术相结合,大大提升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秦汉时期,中国丝绸贸易和输出空前繁荣,推动中原与边疆、中国与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由此诞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古代传统纺织大量使用棉、毛、麻、丝等天然纤维,特别是蚕丝纤维的广泛使用,促进了中国古代纺织工艺和纺织机械的进步,丝织生产技艺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纺织工艺。2009年,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截至目前,我国分四批公布了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纺织类非遗达百余项,分布于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三大类,主要包括纺、染、织、绣、印等传统工艺及各类民族服装服饰。这些纺织非遗项目是我国纺织工业独特的历史语言和深刻的文化印记。

 

(二)纺织非遗的时代特征

 

纺织非遗以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手工技艺为主,是凝结着民族智慧的历史与文化载体,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纺织行业、纺织人最广泛、最深切的情感与生活。新时期,在传承本土文化、构筑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纺织非遗展现出独特价值和无穷魅力,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1、品种丰富、特色鲜明。纺织非遗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中涉及门类最多、覆盖面最广、品种最丰富的一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在我国已公布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中,仅绣艺一项就达30多种,包括苏绣、蜀绣、粤绣、湘绣“四大名绣”,以及各地方绣种和少数民族刺绣。

 

2、促进就业、精准扶贫。纺织非遗遍布各民族、各地区,生产形式灵活多样,对于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城镇化发展,建设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发挥着重要作用。

 

3、手工制作、彰显个性。纺织传统工艺的核心是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手工制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追求个性化和产品品质正在成为现代社会普遍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振兴纺织传统工艺也正在从以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转变为以提高生活品质、满足个性化高品质消费为目标。

 

4、亲和百姓、融合生活。纺织非遗与大众生活具有天然的融合性,纺织传统工艺主要通过家用纺织品、服装服饰来呈现,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纺织非遗能够很好地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理念,具有走进生活、融入生活的天然优势。

 

5、绿色环保、延展性强。纺织传统工艺大多使用天然原材料、植物染色,制作过程绿色环保。同时,纺织非遗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和衍生性,在保持非遗完整性、本真性的基础上,适合开发满足市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丰富产品和相关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类衍生产品。

 

6、国粹精品、增进外交。刺绣、丝绸、蜡染等纺织非遗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传统工艺的精湛与匠心,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国国粹的独特价值与无穷魅力,适合作为国礼用于国际间文化交流或以具体产品为载体加强国际间商贸往来与合作。

 

二、纺织非遗传承与发展迎来重要历史机遇


(一)国家层面:十九大提出建设文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大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同写入党章,让全社会深刻认识新时代党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二)行业层面:纺织强国建设需要文化自信

 

作为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主要消费品,纺织服装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过程中,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等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作为制造业,纺织工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不充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生产结合不充分,纺织服装企业品牌体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充分,纺织品服装个性化、定制化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新需求不充分。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是科技与时尚融合、生活消费与产业用并举的产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新时代,纺织工业将在美化人民生活、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生态文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国际层面:“一带一路”促进文化外交

 

我国即将迎来改革开放40年,大国外交不可缺失文化外交。“一带一路”既是经贸之路,也是文化之路。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促进经济、商贸等方面的合作,也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关系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将有力增进中国与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全面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文明悠久,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可通过丝绸、刺绣等纺织非遗密切与沿线国家开展交流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文化繁荣。

 

三、全面构建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新生态


(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新生态

 

纺织非遗是能动的实践,需要活态传承。它需要与自然和历史的变迁互动,与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互动,并在传承实践中不断形成与现实环境相适应的内容与形式。进入新时代,现代工业文明、互联网科技、产业、时尚等一系列时代发展特征与纺织传统文化与技艺交织融合,纺织非遗保护、传承的条件与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原有生态要素在“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下逐步改变。纺织非遗需要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中,寻求既符合市场和产业发展客观规律,又保持传统文化与技艺的本真性、多样性与丰富性的新的生态平衡,并通过新生态系统各要素、各力量的相互协调与共同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新生态的构建要素与影响因素

 

1、传承人及传承人群

 

发挥传承人及传承人群在纺织非遗认定、保护和传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的体现。传承人及传承人群的学习与传承创新能力建设,直接关系到纺织非遗在时代变迁中的可持续发展。他们的传承与实践能力体现在对本地区、本民族纺织传统文化与技艺的认识深度,对纺织非遗项目知识和技艺的掌握程度、进行再创造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在相关纺织非遗项目传承实践中获得相应经济收益的能力。加强传承人及传承人群能力建设,对于保持纺织非遗旺盛生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企业家、设计师、品牌商

 

纺织非遗源于纺织行业,根植于纺织行业,传承与发展更离不开这个行业。纺织传统文化与技艺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流传至今,正是由于这些传统文化与技艺在纺织服装生产生活的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与创新。纺织服装行业的企业家、设计师、品牌商是纺织传统文化与技艺得以持续而广泛的应用与创新的重要力量,是纺织传统技艺融入新时代、新生活、新市场,实现非遗活态保护与传承的主要践行者与推动者。

 

3、政府、行业组织及社会力量

 

纺织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市场经济环境的考验,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样体现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之中,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共同作用,需要政府、行业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具体由政府主导、行业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分工协作、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国家扶持与自我造血相结合,增强纺织非遗自我造血功能和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能力。

 

4、现代传媒、影视及互联网科技

 

意识形态决定优秀传统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在纺织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必须建立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使参与者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高度一致;要高度重视传播方式创新,提高现代传媒、影视、网络的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和互联网科技运用,推出一批传播中国纺织传统文化与精湛技艺、体现大国工匠精神的优秀新闻、影视和艺术作品。

 

5、研究与教育

 

学术研究与系统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纺织非遗传承和发展水平不可或缺。将纺织非遗作为系统性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并纳入教育体系,不仅涉及各纺织非遗项目的专业知识,而且涉及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等多个学科,涉及广泛的生产生活实践。因此,在纺织非遗的研究与教育中,要提倡扎实而深入的实际调查和理论研究,提倡求真务实、逻辑严谨的学术作风,尊重历史,尊重现实。

 

6、国际交流与合作

 

从中外文化关系史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视野来看,文化传统的丰富与发展,与不同地域、民族的人员和生产技术流动密切相关,与不同文化、习俗、消费的互动交流密切相关。在国际格局变迁剧烈、文化交流深入、贸易活动频繁的新时代,纺织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的变化发展需要有更宏大的历史观和国际化视野,需要以更加开放、包容、共享的姿态融入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新时代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一)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指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针。在纺织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基因与当代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关键是把握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关系。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二)正确处理传统工艺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关系


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的非遗保护命题,本质上是文化传承如何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的挑战。因此,需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努力保持文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平衡,有效维护和改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条件。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在科学辨析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使优秀传统文化与技艺更好地融入现代工业文明,成为现代文明发展的元素和根脉。同时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与技艺的传承手段,推动文化内容与新科技成果融合,创造新业态。

 

(三)正确处理传承与市场的关系

 

非遗产业化发展是文化、市场、经济、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将纺织非遗与服装服饰、家纺家居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是提升纺织非遗市场经济环境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升传统产业文化含量与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有效途径。目前,纺织非遗还存在文化创意和设计能力不足、文化产业链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需要在进一步激发创意的同时,推动非遗传承与市场的融合发展,一方面推动纺织非遗与相关产业横向融合,大力发展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打造品牌、提高质量、提升附加值;另一方面推动纺织非遗在产业链上纵向延伸,以核心文化与工艺带动后端的产品制造、品牌服务、市场营销等整体发展。

 

(四)正确处理传统与时尚的关系

 

深入推进纺织非遗与品牌企业、时尚设计相结合,这种结合具体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纺织传统工艺通过服装品牌的现代设计、时尚语言,使传统技艺更易于被现代社会、现代人、现代消费所接受,能够更好地走进现代生活和都市生活,融入时尚潮流,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并且使用这些传统手工技艺和产品,从而提高手工艺者的劳动收入,使他们生活水平提高,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吸引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加入传承纺织传统文化和技艺的行列。另一方面,纺织传统文化和技艺能够赋予企业品牌、设计师更多的灵感、内涵,增强品牌的文化气质与文化自信。目前,越来越多的纺织服装品牌企业与设计师大量将纺织传统工艺运用于产品设计、开发与制作,充分挖掘文化内涵,与现代设计相融合,逐步形成一批能够体现“中国文化、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品牌。将传统工艺与时尚设计创新融合创作出的大量优秀作品,已成为风靡国际国内时尚舞台的风尚与潮流。

 

(五)正确处理传承与金融的关系

 

当今世界,各种竞争与日俱增,如何走好非遗传承与发展之路,市场开拓与金融思维必不可少,历史承载的纺织非遗瑰宝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积攒的无形财富。纺织非遗品种丰富,各具特色,但同样面临保护资金不足、资金来源有限、融资渠道不畅等现实问题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拓展资金渠道,开拓纺织非遗投融资市场,推进纺织非遗与金融领域、资本市场的资金对接、业务对接、人才对接,相互扶持,共同促进,推动文化、产业、金融多领域合作与共同发展。

 

五、新时代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方向与路径

 

当前,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已成为我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传承与发展中国纺织非遗的过程中,要适应新形势、落实新理念、对接新需求、培育新业态,积极探索实践纺织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方向与路径。

 

一是坚持创新理念。不善于继承,创新就缺乏根基;不善于创新,传承就缺乏活力。强调创新,并不排斥纺织非遗的传承与延续,而是强调在传承基础上树立更高标准,使传统工艺得到提升。传统工艺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多样性上,而创新能够有效保护和丰富传统文化和工艺的多样性。传统工艺创造、生产、传播、消费的文化多样性,是世界丰富多彩的根源,也是民族文化存续的显著特征。新时代的纺织非遗传承与创新凝结着现代人的认知智慧和实践能力,绝不是对前人简单的物质性复制,而是创造精神的延续。因此,继承传统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新实现超越。

 

二是对接市场需求。在尊重并保持纺织服装传统工艺本真性、完整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环境的传承与发展模式,吸纳更多有实力、有品牌、有渠道的企业积极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探索“以企业为主体、以文化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载体、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纺织传统非遗传承的新思路、新模式。积极探索并推进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产、流通与销售,将纺织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产品,延伸保护链。不断发现并对接新的市场需求,根据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研究开发不同层次的纺织服装产品及文创文旅产品,增强纺织非遗自我生存与发展能力。

 

三是挖掘艺术特色。手工刺绣、织锦、蜡染等纺织传统工艺以精工细作、彰显个性而著称,富于艺术性,具有工业化生产无可替代的特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追求个性化和艺术品位正在成为现代社会普遍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纺织传统工艺也正在从以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转变为以提高生活品质为目标。传统手工技艺赋予产品的个性化、小众化、稀缺性、唯一性,不同于大众化、产量大的机械化生产的产品。手工制作与机械化生产的本质区别,决定了纺织传统工艺更加适合于体现艺术品质、个性化、品牌化的定制和高级定制。

 

四是加强科技融合。在智能制造的新时代,以手工为主的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方式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形成良性互补。从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来看,传统工艺的供应链条应具备足够的弹性,有利于实现柔性化生产提速。在此过程中,机械化生产和手工技艺的特质应该得到互补,将机械化生产的精细准确渗透于手工再生产的环节,将机械化生产的科学性、精确度与手工制作的差异性、个性化进行有机结合,使机械化生产和手工技艺的特质在互补中实现创造性转化。这种互补还有利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品牌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五是走进现代生活。纺织传统文化和工艺与大众生活具有天然的融合性,纺织传统工艺涵盖衣食住行。国家目前大力倡导振兴传统技艺,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纺织传统工艺主要通过家用纺织品、服装服饰、工艺品来呈现,与人民生活和大众消费、时尚消费密切相关。因此,纺织传统文化与技艺具有走近大众、融入现代生活的天然优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纺织传统文化的价值日益凸显,手工技艺不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以多种姿态在现实生活、高端市场和创意产业里呈现出勃勃生机。

 

六是增进国际交流。从开放发展角度看,作为中华文明物化载体和象征的纺织服装传统手工产品,不仅有着古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承,而且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高文化附加值的出口商品,深受世界人民青睐。纺织服装手工产品生产曾为我国现代纺织工业体系建设发挥过重要作用,对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格局的合作共赢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正在进一步形成开放发展的新态势。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新时代的中国纺织工业,已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站在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历史阶段、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准确把握新时代的特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指导工作,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目标、新部署、新要求,重新审视、思考、调整、完善纺织行业发展战略和思路举措,坚定文化自信,重塑中国纺织产品自身独特的时尚品位和文化价值,打造一批享誉世界的国家品牌,提升品牌附加值和文化软实力,切实解决好纺织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纺织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纺织非遗是纺织行业祖辈留给后人最宝贵的传家之宝,是最能给我们底气,让我们自豪和自信的精神财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纺织传统技艺,纺织行业、纺织人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让我们携起手来,集全行业智慧、举全社会之力,共同构筑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新生态,为建设纺织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
1、凡本网站未注明来源的文章,均为流通分会版权所有,转载时请务必标明出处;
2、凡本网站注明来源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