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服装 > 国内服装 > 正文 
 
  公司+农户 四川昭觉服饰产业异军突起
2013-01-02
分享至:

    近日,记者在四川昭觉县采访时,发现了这一独特现象。昭觉号称“中国彝族服饰之乡”,果然名不虚传!据步行街上一家服饰店的老板说,他一年纯利润有5—6万元,店里最经典的彝族服装800元/套;最贵的羊毛裙子是当地村民用羊毛线一根一根编起来的,售价3500元,单手工费就占2000元。而当地彝族服饰收藏家阿吉拉则透露的一组数据,更是引起了记者的浓厚兴趣——“通过‘公司+农户’方式,彝族服饰产业的年产值有200万元左右,带动了近5万农民就业。”

    个案点击

    进城制作服饰,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孩子

    阿说五加莫是昭觉县的一位彝族服饰制作工人,从事服饰制作已十几年。

    “我主要是裁剪、绣花、设计服装,同时也制作挂饰品、手工包等旅游产品;一个月下来工资都在1500—1600元左右,有时加上加班费就达2000元左右,比在村里强多了。”正在用针线串珍珠状饰品的阿说五加莫告诉记者,村子位于当地高寒山区,只能种植马铃薯、荞麦、燕麦等农种物,产量和收入都很有限,“以后有一定经济积蓄时,我要单独开一个小服饰店,自己经营。”

    和阿说五加莫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她的工友某色阿干。

    某色阿干已来县城打工八九年了。她说,以前在乡下老家,一年仅收1千多斤荞麦、一两百斤燕麦,除掉施肥、农药等成本,收入就那么三四千元,还要照顾孩子读书,实在有点困难。“我在县城打工做服饰,不仅可以给家里增加收入,还能照顾在县城读书的孩子。”

    深度追访

    把非遗文化资源转化为资本

    阿吉拉则现任昭觉县教育局副局长,他收藏彝族传统服饰已快有20个年头了。11月29日,阿吉拉则向记者介绍了昭觉彝族服饰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历程。他颇为自豪地说:“目前我们的毛纺织、擀织技术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接下来正在就整个彝族服饰申请国家级非遗。此外,昭觉还有4—5个国家级和省级的非遗传承人。在今年西博会上,我们招商引资近20亿元,把非遗文化资源转化为了资本。”

    开局

    驾好“文化—旅游—服饰”三套车

    2001年昭觉成立了文化旅游体育局,之后便一直思考着如何打造本地区的文化品牌。当时美姑县举办了毕摩文化节,而火把节、彝族年更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各县的共同节日。在求新思维的引领下,昭觉想到了彝族服饰。“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彝族三种方言区的服饰都在昭觉有所聚集,服饰资源确有可以挖掘之处。”阿吉拉则说。

    设高起点,以文化切入

    2004年10月,第一届中国昭觉彝族服饰文化节成功举办;2005年火把节上,设置了“服饰昭觉”分会场,昭觉彝族服装从此声名鹊起,成了当地一张文化名片。“在文化节的推动下,越来越多彝族人有了自觉保护本民族服饰的意识。估计全县30多万人中,有2/3拥有自己的彝族服饰。节日期间,出租司机都穿着民族服装。”昭觉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科且告诉记者。

    2011年,昭觉县又举办了第二届彝族服饰文化节。在此期间,县上还邀请了清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高校的专家,举行了彝族服饰论坛,深入探讨了彝族服饰如何产业化、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等课题,并确立了“以服饰为吸引力,促旅游发展、为百姓创收”的基调。随后,该县在县高级职业中学内设立了服饰展厅、产品研发中心,还在高职专业中开办服装剪裁、设计专业课,为服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新增长点,以旅游带动

    在彝族服饰展厅,记者巧遇凉山州旅游局副局长李进前来考察“凉山州旅游商品生产点”的选址情况。李进告诉记者,随着雅西高速贯通,到凉山州旅游的人数呈井喷状,宾馆不够住,饭店不够吃,但最严重的是缺乏凉山州本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产品单一、缺乏民族元素、文化内涵发掘不够等,这些问题已引起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凉山州决定由旅游局、文化局牵头,将在凉山县级城市中设立两个旅游商品生产点,发展彝族文化工艺美术产品市场,弘扬民族文化。

    目前,凉山初步暂定生产彝族漆器的喜德县、和以彝族服饰及其衍伸产品称雄的昭觉县作为首批试点县,将支持试点地区的旅游商品发展,并在西昌一些旅游集散中心设置销售点。

    瓶颈

    解决“融资—品质—品牌”三难点

    通过彝族服饰文化节和论坛的举办,昭觉县打造出“中国彝族服饰之乡”的文化名片,累积了一定知名度,营造了较好的发展服饰经济的群众基础。但是到目前为止,昭觉的服饰产业化,只体现在产值、从业人员等略有影响的数据上;而完善的产业链、科学的产业结构却没有完全形成。总体而言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缺乏龙头企业。“订单有,生产力却不够。”已从事彝族衣饰制作十余年的月光公司负责人李翠秀介绍道。目前,县域内从事服饰生产销售的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店铺,还没有实力足够的企业和企业家,能以规模化的市场运作引领该领域发展。如果通过招商引资,在当地培育了大型企业,就能按照企业发展的方式,解决原料、技术、劳动力、市场等资源的配置问题。

    二是品质标准不一。在西昌市西街,一些外观相似的裙子价钱却比在昭觉便宜十几倍,记者用手一摸,发现原本应该是羊毛编制的裙子变成了化纤材质。“衣料不同,质地和手感上立刻会显现出来,一些质量低劣的成衣店铺的确损害了彝族服饰的形象。”阿吉拉则说道,“此外,由于机械和化工原料的大量使用,传统的手工艺也在慢慢丢失。以前用从植物中萃取的颜色进行染色,现在化学颜料用着太方便了。”

    三是产品研发不够。在西昌市邛海景区记者看到,经典的彝族服饰多是用来出租拍照,由于价格不菲、且很少有场合穿,彝族之外的游客对整套服饰的购买欲望并不强。对此,西昌市一些彝族服饰公司,已把经典的民族服装进行改良,就像唐装一样,既不失民族韵味,又能在公众场合下穿着。另外,市场前景比较可观的将是带有彝族文化元素的挂件、摆件、布包;尤其是既实用又美观的工艺品,自己用或送人都可以。

    另外,服饰及其衍生产品,本身没有很高的技术壁垒,被“山寨”的风险性很大,为此要从一开始就树立品牌保护意识。

    前景

    抓住“交通—市场—政策”三机遇

    尽管面临三大瓶颈,但昭觉彝族服饰产业的前景依然被业内人士看好。

    首先,交通方面,从宜宾到攀枝花的火车支线将经过昭觉,现有的省级公路将拓宽升级,从西昌到昭觉的时间将缩短在1小时以内。其次,市场方面,明年将继续举行已经形成品牌的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其游客号召力不容置疑。凉山州旅游局副局长李进透露,在塑造对外形象的各种官方和民间的活动中,仅旅游局的订单就会消化一部分产出。再次,政策资金方面,在被选定为“凉山州旅游商品生产点”后,会享受利好政策和财政扶持。

    至于内部条件,只要在已有的条件和能力上,建立一条适于规模化发展的资源整合渠道就基本成功了。把握住产业化的核心要件,“中国彝族服饰之乡”的金字招牌将更加灿烂。(四川农村日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360.jpg
时尚赋能,瑶海蝶变—
0412.jpg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