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浙江海宁智能蚕室 月月吐丝结茧
2017-02-27
分享至:
  养蚕是江南地区的传统农事,蚕农每年一般可养3至4次蚕。在海宁市周王庙镇云龙村有一个智能蚕室,这里的蚕宝宝每个月都可以结茧,每年可养12次蚕。

  以养蚕闻名的云龙村打算扩大养蚕产业链,使养蚕与旅游相结合。村里不仅建立了蚕俗文化园,还举办蚕俗文化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蚕宝宝不吃桑叶吃饲料,蚕宝宝对温度极为敏感,不会在天冷时吐丝结茧。但是,这两天云龙村的村民,目睹了在大冷天吐丝结茧的蚕宝宝,让一些养了一辈子蚕的农民,感到神奇。

  在云龙村的智能蚕室里,记者看到这些刚刚结出来的蚕茧,一个个整齐的排列在蚕室的抽屉里。从外表看,与普通蚕茧没有不一样的地方。“这里有大约10000个茧子,总重17公斤。都是前几天刚刚吐丝结茧出来的。”智能蚕室的养蚕负责人钱兴林告诉记者,智能蚕室通过控制室,控制蚕房的温度、湿度和光照,蚕农用手机软件可以随时随地监控管理蚕室。

  而且,智能蚕室利用地源热泵供暖,地下水冬暖夏凉,可以实现绿色循环供暖。

  温度可以通过供暖保持在蚕宝宝适应的21℃至30℃之间。那么冬天桑树不结叶子,蚕宝宝吃什么呢?

  钱兴林告诉记者,这些蚕宝宝不吃桑叶,而是改吃饲料了。在现场,记者看到蚕宝宝吃的饲料呈灰褐色,闻起来有一股桑叶味。据介绍,这些蚕饲料是由桑叶粉、玉米、豆渣等十几种原料制成的,经过试验,可以安全地供蚕食用,起到替代桑叶的作用。游客可一年四季观养蚕。

  云龙村养蚕历史悠久,是传统蚕桑生产基地,曾以蚕茧高产而成为全国“先进农业”典型,《人民日报》对其曾作过长篇报道。

  云龙村村委会主任张旭辉告诉记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先后有日本、法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多次组团访问参观“云龙养蚕经验”。

  2009年,周王庙镇云龙村蚕桑生产民俗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的重要代表性项目,正式加入“世遗”。

  “现在,村里养蚕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养蚕人越来越少。”张旭辉表示,云龙村的养蚕技艺经世代积聚而底蕴深厚,内容丰富,需要保护与传承云龙村的蚕俗文化。

  目前,云龙村蚕俗文化园已经建成,园内建有蚕花堂、大戏台、南厢房、珍史馆等仿古建筑,还陈列了当年的蚕具、织绵机、踏丝车等传统养蚕缫丝器具。

  此外,每两年,海宁还会在云龙村举办蚕俗文化节,传承弘扬蚕俗文化,吸引了不少市民及海宁周边的游客。

  现在有了这间智能蚕室,游客们可以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接触和观赏蚕宝宝了。“我们打算把智能蚕室,也打造成一个农业旅游的景点,让游客一年四季都可以在这里看到养蚕的过程。”张旭辉表示。


   (来源:杭州日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0412.jpg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