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江苏南通传统蚕桑业如何“破茧重生”
2018-06-23
分享至:

  本月初,如东县第一批春蚕结茧上市。整个如东,今年春蚕饲养量7065张。

  据介绍,如东养蚕农户由高峰时的6万户,逐渐减至如今的4000户;养蚕数量从30多万张,一路下滑到去年的1.7万张。全县桑园面积从鼎盛期的10多万亩,锐减到7000亩。

  价高茧少,忧在心中

  “前几天,我卖掉了88.5公斤的蚕茧,赚了4800多元。1亩桑树养蚕的收益,抵得上种10亩田粮食,接下来我还准备再养2张纸。”苴镇街道九阳村7组村民陈永明说。和他一样喜悦的,还有河口镇小澪村6组的村民刘银芳,一期春蚕,让她获得了8000元收益。

  河口镇龙坝村的南通昊月丝业有限公司车间里,洁白的蚕茧堆积如山,工人们正在将蚕茧装袋,运入冷库。“今年蚕茧质量不错,价格比往年要高,春茧总共收了53吨,化蛹茧每公斤62元,毛脚茧每公斤55元。”企业负责人刘丽华说,但“养蚕的人越来越少,价格再高也收不到茧儿。”

  “春茧品质最高,我们缫丝企业就怕收不到,到海安、东台去收购,一共也才收了50多吨。”如东县宏昌丝绢有限公司负责人缪宏说,这几年来,茧价一直在上涨,可是养蚕的人逐年减少。

  养蚕已经58年的关口村村民徐希元说,村里曾经家家户户养蚕,那时候,他一次共育280张纸,分给村里100多户人家。如今,和他一样仍在养蚕的农户,只剩下20多户。

  工业化挤压“绿色产业”

  “过去,走进乡村一片片桑园满眼绿,而今很少看到这种景色了。”55岁的韩益飞是县蚕桑指导站推广研究员,对他来说,蚕桑业曾经的辉煌,依旧历历在目:“凡是养蚕大户,都率先盖起了小洋楼。”

  不仅仅是如东。2017-2022年中国丝绸市场行情动态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由于近年来茧丝市场行情持续低迷、栽桑养蚕比较效益下降,加之劳动力成本上涨、桑蚕生产劳动强度大等原因,全国桑园面积连续3年下降。

  韩益飞认为,工业化发展挤压栽桑养蚕产业,并导致萎缩。他算了一笔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匠人每天工钱是0.8元,而蚕农卖1公斤茧可以赚2元。如今农民到工厂打一天工,可以赚100元以上,蚕农卖将近2公斤茧才相当于一个工人一天的工钱。

  农民可以一年四季到工厂里上班,天天有钱赚,而栽桑养蚕,是一个靠气候、环境吃饭的产业。比如,温差较大、增温不及时直接导致减产;万一受到工业废气污染或者吃了喷了农药的桑叶,娇贵的蚕宝宝就不结茧儿,造成绝收。

  此外,蚕桑业作为传统产业,这些年来,尽管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但其劳动密集型的属性并没有发生改变。

  靠革新才有“钱途”

  丝绸服装透气性能好,穿起来舒服。没有蚕茧,丝绸服装产业就会面临“断炊”。振兴养蚕传统产业,韩益飞给出了一揽子革新的思路。

  “人工饲料养蚕,在室内进行,避免了桑叶受到农药污染、蚕宝宝受到有毒有害空气污染不结茧儿的问题。”韩益飞认为,人工饲料养蚕是现代蚕业发展的命脉。为此,他多方辗转,找到了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引进他们开发的低成本人工饲料,于2010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小蚕人工饲料共育试点工作。

  近几年来,如东县开展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实用化研究创新,取得突破性成果,开发应用物联网蚕室环境控制技术,推广人工饲料共育小蚕、示范推广1至4龄人工饲料育技术、示范应用全龄人工饲料养蚕,对桑叶粉加工技术进行探索,一家家蚕人工饲料生产厂建成投产,形成了一套人工饲料养蚕技术规范,建立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示范基地,带出一支能够熟练掌握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队伍。

  “如果技术不革新,我们将是最后一批养蚕人。”栟茶镇养蚕户季彬作为如东县最早进行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应用的科技示范户之一,在县蚕桑指导站的支持下,开展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示范,取得显著成效。

  上月中旬,记者来到位于栟茶镇陈湾村的季彬家中,只见他正在给4龄期蚕喂食。今年春季,他一共养了2张纸饲料蚕和4张纸桑叶蚕。“饲料蚕最大的好处就是用工少,效率高。”季彬说,一个龄期的蚕只要喂一次,能管2天至3天,整个蚕期人工饲料养蚕只需添加七八次饲料,比桑叶养蚕节省人工至少80%。占地小,因为采用多层饲养方式,充分利用空间,桑育最费工费力,从采桑叶到喂桑叶,一个劳力最多只能养两张;采用饲育方式,一人能养8张。今年秋天,季彬打算全部改养饲料蚕。

  “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创新。”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人工饲料岗位科学家、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崔为正教授等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如东县利用农村现有生产条件示范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取得成功,为将来实现人工饲料集约化、工厂化养蚕奠定了基础。

  “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在我国推广应用,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韩益飞介绍,今后几年,将通过示范基地、示范农户引领、与科研院所合作,在饲料、品种、技术、设备等方面实现全配套,实现人工饲料饲养的工厂化、集约化,从而将蚕桑这一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惠及蚕农。(中国茧丝绸网)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0412.jpg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