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武汉纺织大学迎来办学60周年纪念
——千丝万缕织锦绣 经天纬地育人才
2018-10-19
分享至:

  弦歌不辍,风雨历练。10月18日,武汉纺织大学迎来创新发展暨办学60周年纪念大会。筚路蓝缕,先贤创业流芳韵;甲子传承,几番迁移岁月稠。60载沧桑巨变,武汉纺织大学始终与时代脉搏同起伏,与民族纺织业发展共沉浮。

  入围“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武汉纺织大学初建于1958年,始称武汉纺织工学院,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2002年湖北省对外贸易学校并入,同年组建独立学院武汉科技学院外经贸学院。2006年,代管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至2011年并入。2010年,该校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60年来,几代纺大人风雨砥砺,该校从单一校区发展到拥有阳光、南湖、东湖、雄楚四个校区,占地2000余亩,成为理、工、文、经、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普通高等院校。

  目前,该校本着“依托纺织而不依赖纺织”理念,提出“一元领先、多元并进、突出特色、协同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现已形成以纺织学科为龙头,理工科为主体,人文艺术、经济管理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学科体系。

  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彭育园介绍,该校坚持“在改革中讲稳定、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抓质量、在质量中显特色、在特色中上水平”的发展思路,坚持“现代纺织、大纺织、超纺织”的特色发展方向。努力建成纺织及相关学科水平国内一流,部分领域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一直以来,该校致力于成为中西部纺织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他解释,“现代纺织”主要指纺织内涵的提升,立足于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在纺织领域的综合应用,以及管理和商业运作的现代化。“大纺织”主要指纺织外延的扩张,涉及纺织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产业领域,纺织材料范围和纺织品应用范围明显扩大。“超纺织”主要是指纺织内涵与外延的质变,通过基础创新和原始创新,实现多学科交叉、多产业融合,不断超越传统的纺织理念。

  2018年1月19日,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财政厅和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布湖北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的通知》。武汉纺织大学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该校“双一流”建设迈上新台阶。目前,该校有21个教学院部,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院校,有64个本科专业,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理、工、文、法、经、管、艺等7个学科门类。该校现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

  武汉纺织大学以培养行业和地方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承担着为湖北乃至中南地区区域经济和纺织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的使命。60年来,该校培养的近20万名毕业生遍布祖国各行各业和世界各地,他们中不乏国家科技奖励获得者等学界精英,不乏政界人士和业界翘楚。近年,该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3%以上,毕业生薪酬及综合竞争力优良。

  “纺织工程”学科进入全球第一方阵

  通过不断努力,武汉纺织大学培育出了一批在湖北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优势专业、品牌专业。如: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轻化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7个省级品牌专业,共获批8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5个省优势和特色学科,“现代纺织技术”和“时尚创意与文化”两个学科群被推荐列入湖北省“十三五”省属高校学科群立项建设。

  该校还拥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专业8个。2017年,纺织工程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时获得英国纺织学会工学学士学位认证,这标志着该校纺织工程专业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该校有7个学科上榜,其中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居全国第6位,设计学进入B-档,整体成绩居湖北省属高校前列。

  除了纺织、服装、艺术等传统特色专业,机械电子、材料化学、环境生物、计算机等理工类专业也特色鲜明。另外,该校通过院校合并、系部整合、加强学科建设等发展方式,经济管理、会计金融等专业在全省也极具优势。武汉纺织大学是全省除财经类院校外,唯一单设会计学院的学校。

  目前,武汉纺织大学已形成了纺织纤维材料、纺织先进制造,创意艺术设计等领域的比较优势。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彭育园展望,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使得纺织及相关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部分领域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优势领域能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适应区域与行业发展需求。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探索和质量文化沉淀,该校坚持“立德树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将知识、实践、创新、创业、阳光、诚信、合作等要素融入人才培养过程,致力于培养适应纺织产业发展需要和服务区域社会发展需求,具有“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和学生需求的人才培养,谈不上质量。近年来,武汉纺织大学注重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研究,重视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及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该校成立教授、学生、政府、行业、校友等专家成员组成的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按照“选好苗、育好才、就好业、扶上马、送一程、管终生”的“大人才培养”理念。对全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

  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韦一良介绍,该校采取到企业找课题(项目)的“师、企、问、题”和带着项目(课题)进企业的“题、企、做、用”相结合的方法,要求一个学科(学院)对接一个行业(企业),一个专业(系)对接一个企业(院所),一个教师要对接一个企业的生产环节或研发方向。该校制定配套政策保障,实施了中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在科研院所、企业设立教师工程实践基地,重点选派工程应用学科青年教师参加工程实践能力培训或挂职锻炼,深入融入产业链开展社会服务。

  近年来,武汉纺织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获得了社会和企业的高度认可。国内大型高科技公司、稳健医疗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健全表示:“武汉纺织大学很多设计和课题都是特别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方面也相当有成果,他们的实干能力很强,也能沉住气,是令人放心可用的人才。”

  加快培育重大科研创新成果

  目前,武汉纺织大学拥有教职员工近2000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00余人,博士500余人。拥有双聘院士、外籍院士7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等国家级人才多人,我省人才项目117人。先后有6位教师荣膺时尚界“全国十佳设计师”,1人斩获被誉为中国时尚界“奥斯卡奖”的“金顶奖”。

  2010年,该校徐卫林教授与山东如意集团合作研发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即“徐氏如意纺”)荣获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该技术创造了棉纺500英支、毛纺500公支的崭新世界纪录,也是湖北省省属高校中唯一拥有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院校。时任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的杜钰洲盛赞该技术“使我国纺织技术发展站在了世界前沿”。目前,武汉纺织大学已形成了纺织纤维材料、纺织先进制造,创意艺术设计等领域比较优势,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

  近年来,武汉纺织大学组织申报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多项,该校已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科研平台建设结构体系,这些平台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现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各1个,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以及其他省市级重点研究基地21个。为进一步加强平台管理,促进平台内涵式发展,该校已根据平台的层次、性质、归属安排运行经费,以调动平台科研人员积极性及平台实体化运行发展。

  开放办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武汉纺织大学与地方政府签署了很多战略合作协议,实施的“一市一项目”覆盖了湖北省内的10多个市州。“一省一示范”项目拓展到了安徽、江苏、山东、山西、湖南、四川、浙江、广东、福建等10余个省份。在省内外先后建立了“纺织服装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柔顺光洁纺纱技术应用与开发中心”等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牵头组建了“中国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科技创新联盟”,一批科技成果相继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校自2011年启动的博士服务团先后选派了20多位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专业的博士奔赴基层开展科技、智力服务。如今,“一个教授进驻一个企业,一个学科带动一个产业,一个团队拉动一个产业群”的美好愿景正在成为现实。该校助力武汉国际时装周盛世、携手武汉市共建“服装设计中心”、F027国际时尚创意园,该校在擦亮武汉城市时尚新名片过程中,积极推进自身“时尚”“艺术”与“科技”的高度融合。

  同时,武汉纺织大学稳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科研合作伙伴遍布32个国家与地区,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日本文化学园大学合作培养本科生、研究生,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合作成立武汉纺织大学伯明翰时尚创意学院,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等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13年加入欧洲纺织大学联盟和英国皇家纺织协会。承担由商务部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联合主办的援外培训任务,累计培训1500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部长、司处级官员。是“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培养单位,组建“一带一路”纺织高等教育联盟,构建世界纺织命运共同体。

  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韦一良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服装、家纺为代表的时尚产业,以高品质高性能纤维、产业用纺织品、高端智能制造为代表的科技产业和贯穿全产业链的绿色制造产业成为新的社会热点。我们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的历史机遇,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融入行业科技进步,在推动学科集群发展中形成优势特色学科,在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中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打造一批学有所专、学有所长的学者,通过学科、学者彰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特色,建成若干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基地,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产出重大科技成果和成果转化上实现新突破。

  甲子光影流转,岁月无声留痕。一代代纺大人燃烧起激情,追逐着梦想。期待不远的未来,纺大将继续建成环境优美、精神卓越、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来源:湖北日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0412.jpg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