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流行 > 设计师 > 正文 
 
  吴海燕:中国设计在融入世界的同时更需完善自己
2016-10-25
分享至:

吴海燕:中国设计在融入世界的同时更需完善自己

 

  近日,著名服装设计师,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吴海燕与法海寺合作,在这座北京西郊的寺院里,举行了一场名为“归元初心”的时装发布会。发布会之前,新华网有幸在法海寺的红墙前采访到吴海燕。采访的主题,自然是设计领域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吴海燕从服装设计师以及资深教育者的角度,为我们解读传承的意义,分享她多年来作为践行者的经验,并对设计领域的中式风潮进行了重新诠释。

  传承的意义

  可以说,每一个传承者的血液里,都饱含着对于民族文化的热爱。这种热爱不是某种偏执与倔强,更加不是一种盲目随众。而是在经历了这个世界的纷繁杂乱之后,终于明白民族依旧是属于每个人最显著的印记之一。1993年,吴海燕参加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用了丝绸和竹子,而不是当时世界上流行的几何图案,很意外地,作品获得认可。这次经历给了她信心,让她在探索传统文化的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挖越深。

  “如果有一天回望中国,回望历史,那么这一代人是不是在创造我们的文化,是不是活化了中华五千年精髓?这对于我来说,值得深思。”吴海燕的骨子里有一种属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感。这可能是因为,她不仅仅是一位服装设计师,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

  吴海燕在她任职的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里,提出了“设计东方学”的概念。她看到了过去三十年甚至一百年里,中国人在行走的道路上,所丢弃的一些东西。她认为我们当然要融入世界,但是我们也要保有自我。她承认“设计东方学”目前只是一个初级概念,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有识之士参与进来,完善它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在吴海燕看来,世界上的许多民族都有他们优良的文化传统,正是这些优良传统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民族精神,中国自然不能也不应例外。

  践行者的道路

  吴海燕一直强调自己是一位践行者,她提出了“设计东方学”的思想,而且身体力行的去充实它。她带着中国美术学院的师生们走出去看世界,帮助他们吸纳别人的优点,也尽可能的创造舞台,让他们能够展示自己的作品。

  这种努力首先获得直接参与者的情感认同。笔者曾经采访过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老师们,对由吴海燕主导的“外出看世界”的系列活动,他们几乎都难掩兴奋之情,同样的,因为能够在这样的舞台上展示自己,也让他们对传统文化表达更加自信。

  吴海燕继承传统的践行之路并不局限在身为一个教育者以及学院院长的身份上,同时也贯穿于她作为一个时装设计师的始终。1998年,她临时受命为到到访韩国总统夫人设计礼服,最终她缝制出的是一件具有中国特色的大红锦缎旗袍。她坚持做年度流行趋势发布,帮助中国潮流在世界上取得话语权。而近期,她与北京法海寺合作,将保存完善的明代壁画元素用于流行设计,在时尚圈引起巨大关注。

  吴海燕对于自己践行者的身份具有清醒的认识,她并不认为自己振臂一呼,就能改变世界。她知道路很长,困难很多,但是无论如何,她会走下去。

  中式的未来

  “目前的中式可以是特点,但无法成为主流。”这种说法从吴海燕的口中出来,难免让人惊讶,然而这种惊讶很快转化成了一种钦佩。因为正是这种清醒的认知,才让吴海燕不是一个历史的模仿者,而是一个建构者。

  敦煌以及法海寺的壁画,唐代的丝绸裙,明代的圆领袍,当然都是美的,但是我们无法将他们拷贝到当代。时代在变,潮流在变,日本人只在结婚的时候穿和服,那中国人自然不可能回复到穿旗袍去买菜的时代。

  “旗袍很美,但是无法进入生活。但是旗袍的纹样,色彩,以及整体优雅的气质,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导向。”自然,传承的工作要做到吴海燕说的这个程度并不容易,但是只要在路上,就不会再遥远。

  

  (来源:新华网)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0412.jpg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