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家光,男,工学博士、二级教授,西安工程大学科技处处长,陕西省功能性服装面料重点实验室主任,陕西省重点学科---纺织工程学科带头人。1964年1月出生,四川峨眉山市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会员。主要从事针织理论、技术与针织设备研究和功能性针织产品开发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国际上首创出“五功位针织技术”,其比传统的“三功位针织技术”所编织的花型数量提高在10倍以上。建立了较系统、全面的羊毛衫工艺设计理论与方法;在羊毛衫工艺计算中发明了“变换分配法”和“程式分配法” ;在羊毛衫编织中发明了“补条工艺”。
主持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五功位电脑横机研制”和国家技术创新项目“抗起球羊绒针织服装产品开发”,另外主持了“纳米自清洁服装面料生产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等省部级项目10多项,主持横向科研项目50多项,科研经费3000多万元。曾荣获省部级科技奖8项和“香港桑麻纺织科技奖”1项;发表了专业学术论文200余篇;独立编著和主编了学术著作4部;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26项。
演讲题目:五功位针织技术研发
内容提要:国内外现有的针织机其每一编织横列上的织针仅能实现“成圈” “集圈” “不编织”3种编织方式,即“三功位编织”,其编织织物的花色品种数量较少,明显不能满足国际上广大消费者对针织物花色品种的需求,严重地制约了针织行业的发展。
经过长期的研发,开发出了国际上首创的“五功位针织技术”,将此技术应用于电脑全自动横机的研发中,开发出了“五功位电脑全自动横机产品”,此五功位电脑全自动横机产品能在每一编织横列所有的织针上任意实现“长线圈成圈” “短线圈成圈” “长线圈集圈” “短线圈集圈” “不编织”等5种编织方式,其编织的花型数量是传统三功位电脑全自动横机的10倍以上, 极大地丰富了电脑横机的花型编织能力。“五功位针织技术”的开发成功,显著地推进了国内外针织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