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0年无锡纺织行业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2010年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国务院出台“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第二年,也是无锡市委、市政府出台“无锡纺织服装产业调整与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的第二年,在这一年中我市纺织工业虽然遇到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困难,如原辅材料的大幅涨价和波动、劳动力紧缺和工资成本的大幅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控制能耗等等,但是我市纺织战线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狠抓市场机遇等方面审时度势灵活应变,这一年仍然取得了较快发展。经济总量、外贸出口、经济效益等各项指标和增长幅度不仅已全面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部分指标还超出了历史最好水平。
据无锡市统计局提供的资料,2010年全市纺织工业有销售收入千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1340家,从业人员269040人。生产化学纤维325万吨、纱59.55万吨、布48920万米、印染布9.17亿米、呢绒1.48亿米、服装5.85亿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2.8%、3.26%、14.42%、8.91%、15.26%、6.69%。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624.45亿元,同比增长18.49%;销售收入1602.40亿元,同比增长20.84%;实现利润83.66亿元,同比增长46.26%;利税总额117.29亿元,同比增长43.49%;出口供货额335.61亿元,同比增长13.36%。2010年无锡纺织经济运行质量继续领先全国同行业水平,人均创利达到3.1万元,总产值劳动生产率达60.38万元,销售利润率达5.22%,有28家企业入围2009—2010年度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
二、当前纺织行业形势分析:
进入2011年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形势是机遇和挑战並存,机遇是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我国纺织行业国际竞争力较强,对增加外贸出口有利,特别是国家关注民生,提高国民收入,扩大内需的政策,将会大幅提高纺织品的消费需求,给纺织品的市场提供了广濶的增长空间。挑战主要来自资源紧缺:原材料价格飞涨又不稳定;劳动力紧缺;用工成本大幅上涨且流动性大很不稳定;资金紧缺;由于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企业正常运行所需资金大幅增加,但国家又调整了金融政策,压缩银根,因此一些中小企业已普遍陷入资金周转困境。在上述总形势下,最近无锡纺织工业协会通过深入部分纺织企业调研,得到如下有关信息:
1.棉纺企业反映,由于棉花和化纤价格不断上涨,目前已无法向下游行业传递转移,棉纱出现滞销迹象,订单减少,棉纱、坯布库存增加,现在要上门推销或适当降低售价或佘销。后道企业普遍反映,主要原因是成品价格客户和市场都上不去,纱和坯布价格要上去,后道企业已无法承受。部分企业反映原来有些产品往年这个时候应该是销售旺季,但今年的订单与年前比不增反降,现在是原料涨价,纱、布价格反而下降,纱约下降1000元/吨左右,坯布降0.2元/米左右,库存也在上升。
2.外贸出口:由于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和规避风险的原因,去年四季度很多企业都不敢接长单、大单。企业普遍反映目前国外客商订单是较多的,但在价格上压得很低,因此往往谈不拢,而不能成交。除毛纺行业接单形势较好外,有较强竞争力的棉纺企业如无锡一棉出口欧洲的高档棉纱订单还比较稳定,其它象印染和服装企业今年1~2月累计的自营出口额都有一定下降。我市有一家外贸出口企业,原计划把接到的服装单子转到孟加拉国加工后再出口,以利用其劳动力成本比我国低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优势,同时可增加面料出口,因此去年底接下了一大批出口单子,但是今年去孟加拉国谈加工时,孟加拉国一下子要把加工费提高40%左右,使该企业陷入了进退二难的尴尬境地。
3.经济运行:企业普遍反映,由于原材物料价格高企、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原因,今年生产成本上升幅度较大,盈利能力将会下降。由于价格和汇率等因素对外贸出口的不利影响,出口环境如不能迅速改善,今年纺织品出口将错失国际经济复苏、市场需求增加的良机,或许会失去部分市场,增长将达不到预期要求。部分针织、服装等后道企业因为资金和劳动力等问题,目前采取了压缩规模的做法,已出现了生存危机,值得引起重视。
三、有关政策建议:
在国务院出台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一开头就把纺织工业定位为“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纺织工业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这样一个重要的民生产业和我国国际竞争力较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国家和政府各级领导对此已十分关注,我们在广泛听取基层企业的意见后,特提出如下建议供各级政府在制订相关政策时参考:
(一)关于棉价问题:
由于多种因素叠加的影响,当前国际国内的棉价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对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为此提出采取如下措施:
1.平抑棉价,特别是要确保棉价在较合理水平的相对稳定:
当前全国纺织行业纱锭拥有量约在1亿多锭,用棉量约为1100万吨左右,我们无锡市有380万锭,纺织原料约70%为棉花,因精梳纱比重较高,年用棉量约为55万吨,而我国产棉最多的年份只有800多万吨,2010年度约为650万吨,这几年纺织工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而棉花产量在减少,这一点说明有关部门在宏观调控上出现了失误,要弥补这一问题,建议:
(1)千方百计设法增加供给,力求平衡供需矛盾,a.鼓励棉农植棉售棉积极性。可参照国家补贴粮食生产的政策和美国对棉农进行补贴的政策对棉农植棉进行补贴,对棉农售棉,根据售棉数量和质量制订奖励政策。b.及早一次性将进口棉配额在年前发放至用棉企业,以便让企业可根据需要和市场情况随时采购进口棉,近期可考虑适当增加进口棉花配额,以满足市场需求。C.近期应禁止国内棉花出口,以供应国内之需。d.国家有关部门应利用我国充足的外汇储备,在合适的时候,稍稍的多进口棉花,增加储备棉,起蓄水池作用,以在市场紧缺时供应市场,平抑棉价。e.加强对进口棉配额使用的监管,防止倒卖和炒作。f.在制订规划时要通盘考虑纺织工业发展速度和棉花种植面积的增长速度,不能严重失衡。
(2)鼓励以化代棉,节约用棉,调整产品结构,对开发和生产超仿棉的化纤项目优先列项、优先放贷,对取得杰出成绩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和个人像奖励袁隆平一样给予重奖。有关部门要像制订用电等能耗定额一样,制订合理的用棉消耗定额,对超出消耗定额的企业要限期整改,严重落后的要责令关停,使有限的棉花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2、防止游资过渡操作:期棉市场是为了让用棉企业能套期保值,平衡棉价,但是现在游资投机炒棉影响市场,建议将期棉市场由T+0改为T+X(X可为1、2、3……),以增加炒棉的风险。
(二)关于减轻棉纺企业负担问题:
1、棉纺企业增值税应平征平扣:棉纺企业棉花的进项税率为13%,棉纱的销项税率为17%,棉纺企业本来就是微利企业,增加如此多的负担严重影响了棉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我国棉纺织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因此建议将购进棉花的进项税率调整为17%。
2、进口滑准税应该取消:目前我国对棉花进口实行配额和滑准税双重管制。使国内棉价与国际棉价不能接轨,且国内棉价长期高于国际市场,影响了我纺织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或压缩了棉纺企业的经济效益。国家为了保护棉农利益,控制棉花进口数量,不仅使用进口配额,2005年开始又实行了5~40%的进口滑准税,当国内市场高于国际市场时,进口棉花要加征5~40%不等的滑准税,使进口棉价格略高于国内市场价格,这样使国内市场棉价一直高于国际市场棉价,不仅损害了纺织企业的利益,同时使我国棉纺织产品参与国际竞争与其他出口国不在一条起跑线上,影响了市场占有。因此我们呼吁在有配额管制的基础上应取消滑准税。
(三)关于创造有利的纺织品外贸出口环境问题:
1、人民币汇率要相对稳定,尤其不能大幅升值,使企业减少由于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2、出口退税率不能多变,出口退税率在目前情况下,尤其对纺织最终成品应恢复到17%,以支持最终成品提高出口竞争能力。金融危机后为了鼓励出口采用预退税方式,这对缓解出口企业资金压力很有好处,今年在银根收紧的情况下,又取消出口预退税,对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更加沉重,建议能恢复出口预退税政策。
2011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