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储价格高达2.04万元/吨,收储即将启动之际,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下称“中储棉”)从3日开始储备棉投放,且投放底价为1.85万元/吨,远低于收储价。
在棉花内外差价高达3500元/吨的情况下,国内棉纺企业正强烈要求放开棉花配额,增加进口。而国家发改委又不能放开进口配额,因此采取了储备棉投放的办法。但此次储备棉投放使棉纺企业受益的同时,也将给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带来压力。
国家发改委日前公告称,从3日开始出库销售部分国家储备棉,投放方式为在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公开竞价,销售底价为标准级棉花1.85万元/吨。为防止倒卖,此次投放限定只能是纺织企业购买自用,并且每家企业购买数量不超过1个月的用棉量。在库点安排上,尽量考虑棉花主销区和仓容压力大的库点,出库棉花以中高等级新疆棉为主,以满足纺织企业实际需要,并有利于为新年度收储腾出仓容。
对于本次储备棉投放,中储棉可谓做了赔本买卖。中储棉去年的收储价格是1.98万元/吨,资金、库存等每月成本在200元/吨左右,一年的成本就在2000元/吨以上。因此,储备棉目前的成本在2.2万元/吨左右。现在以1.85万元/吨的价格投放,相当于每吨亏损3000元以上。”但本次储备棉投放总体受到了纺织企业的支持。“累计成交比例68.55%,说明棉纺企业还是有比较大的收购意愿的。特别是本次投放的主要是中高等级新疆棉,这满足了很多企业的需要。”
但本次储备棉投放有两个意外。首先,投放的时间点令人意外。投放的时间点要么是在棉价不断上涨之际,要么是市场出现了供给缺口,但现在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而且,按照收储政策,每年9月1日之后,如果市场价格连续5个交易日低于收储价格,中储棉就要启动收储。目前市场价格在1.85万元/吨左右,远低于2.04万元/吨的收储价格,已经触发收储机制,现在储备棉投放让人意外。”此外,本次的投放价格为1.85万元/吨,虽然与市场价格接轨,但在收储价格达2.04万元/吨的情况下,这样的价格也让人生疑。“这有利于纺织企业,但将给收购加工企业带来两难境地
对于目前的多重矛盾,马俊凯认为“进口配额政策”是重要原因之一。“进口配额制度造成国内外棉花价格巨大差异。为降低国内纺织企业成本,国家投放储备棉,但这又给下游的收购加工企业带来了压力。从长远来看,取消进口配额,用财政直补棉农是行业改革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