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2012年度桑蚕干茧质量分析报告
2014-01-22
分享至:

  中国纤维检验局依照桑蚕干茧公证检验工作规程和相关国家标准,组织实施了2012年度桑蚕干茧公证检验工作,完成了桑蚕干茧质量数据统计分析。

  

  2012年我国桑蚕茧生产稳步增长,全年桑蚕鲜茧生产量68.78万吨(折合干茧约27.51万吨),收购量63.2万吨(折合干茧约25.28万吨),同比增长4.62%(注:源自商务部和农业部公布数据)。“东桑西移”工程惠及的安徽、江西、广西、重庆、四川、云南和陕西等7个省份的桑蚕鲜茧产量达到43.44万吨,同比上年增产1.7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3.2%。茧丝价格总体呈现高位上行趋势,干茧年平均价格为9.54万元/吨,最高达10.25万元/吨;生丝年平均价格为34.03万元/吨,最高达36.07万元/吨(注:数据源于商务部茧丝绸行业市场监测系统“中国茧丝价格指数”测算)。

  桑蚕干茧公证检验情况

  2012年中纤局组织江苏、浙江、江西、山东、广西、重庆、四川、云南和陕西等地的专业纤检机构实施了桑蚕干茧公证检验工作,全年公证检验总量50704.6吨,占收购量的20.1%,经济价值逾48.4亿元。其中:春茧20687.5吨,占总量的40.8%;夏茧7098.6吨,占总量的14.0%;秋茧22918.5吨,占总量的45.2%。公证检验涉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广东、广西、重庆、四川、云南、陕西、贵州、河北和山西等14个桑蚕茧生产省份。公证检验量与本省份产量之比超过60%的省份为山东和江西,超过30%的省份为江苏、浙江、重庆、四川和陕西。广西公证检验量同比增幅达60%,江苏、重庆和陕西等省份增幅超过10%。

  桑蚕干茧质量状况

  (一)综合质量平稳,同比2011年略有下降。2012年我国桑蚕干茧平均质量标志为4A3357Ⅱ,综合质量同比2011年略有下降,为我国桑蚕干茧质量自2008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趋势。清洁洁净等级、毛茧出丝率、解舒丝长、解舒率、上车茧率和万米吊糙等指标全国平均值分别为4A33、32.91%、579.7米、60.34%、85.08%和4.2次,同比分别下降0.10A、0.48个百分点、26.2米、0.93个百分点、0.08个百分点和0.2次。

  (二)地区间综合质量差异较明显。在公证检验量1000吨以上的蚕茧省份中,综合质量高于全国平均值的省份为山东(4A3869Ⅱ)和云南(4A3573Ⅰ),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的省份为江苏(4A3264Ⅱ)、广西(4A3247Ⅱ)、陕西(4A3555Ⅰ)、四川(4A3355Ⅱ)和浙江(4A3362Ⅱ),低于全国平均值的省份为江西(4A2745Ⅱ)和重庆(4A3362Ⅲ)。桑蚕干茧经济价值达亿元,公证检验量在1000吨以上的地市中,综合质量在全国前列的主要有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4A3867Ⅰ),山东省日照市(4A3771Ⅱ)、临沂市(4A3974Ⅱ)和泰安市(3A3864Ⅱ),云南省普洱市(4A3574Ⅰ),浙江省杭州市(4A3667Ⅱ)和江苏省南通市(5A3572Ⅱ);与全国基本持平的主要有广西柳州市(4A3347Ⅱ)、河池市(4A3247Ⅱ),陕西省安康市(4A3555Ⅰ),江苏省淮安市(4A3267Ⅰ),四川省绵阳市(4A3458Ⅲ),浙江省湖州市(4A3160Ⅱ);低于全国平均值的主要有广西南宁市(3A3144Ⅱ),浙江省嘉兴市(4A3057Ⅱ),江苏省宿迁市(3A3057Ⅱ)、徐州市(4A2959Ⅱ),江西省九江市(3A2646Ⅱ)、重庆市市辖区(4A2952Ⅲ)和南充市(3A2538Ⅲ)。

  从2010年至2012年,综合质量持续提高的省份为云南和安徽;综合质量先降后升的省份为江苏;综合质量先升后降的省份主要为浙江、山东和广西;综合质量波动较大的省份为四川和广东,其中四川省2012年有明显下降;综合质量连续降低的省份为江西、陕西和重庆。

  (三)各茧期间质量差异较明显。2012年桑蚕干茧平均质量标志为4A3357Ⅱ,春茧、早秋茧和晚秋茧质量优于全年平均水平,秋茧(混合)和中秋茧与全年基本持平,夏茧质量较差。春茧、早秋茧和晚秋茧平均质量分别为4A3361Ⅱ、4A3364Ⅱ和4A3462Ⅱ,解舒丝长指标明显高于全年平均值。夏茧平均质量为4A3248Ⅲ,解舒丝长和万米吊糙指标明显低于全年平均值。中秋茧和秋茧(混合)平均质量分别为4A3260Ⅱ和4A3355Ⅱ,与全年基本持平。

  (四)优质蚕品种应用广泛。菁松×皓月、7532、9405×9406、芙蓉×湘晖(两广2号)、873×874和桂蚕1号等12个蚕品种为我国主要饲养品种,菁松×皓月、7532和9405×9406的综合质量名列前茅。在中东部传统产区中,江苏省主要蚕品种为菁松×皓月,检验量占本省总检验量的比例(以下简称占比)为89.20%;浙江省主要蚕品种为秋风×白玉和菁松×皓月,占比分别为54.10%和44.00%;山东省主要蚕品种为菁松×皓月和9405×9406,占比分别为59.18%和24.04%。西部传统产区中,云南省主要蚕品种为菁松×皓月,占比为76.99%;四川省主要蚕品种为7532、洞庭×碧波和871×872,占比分别为27.53%、23.77%和20.89%;重庆市主要蚕品种为781×782和苏菊×明虎,占比分别为61.68%和17.10%。西部新兴产区中,广西主要蚕品种为芙蓉×湘晖(两广2号)、桂蚕1号和873×874,占比例分别37.18%、36.50%和26.32%。应用最为广泛且综合质量较好的蚕品种为菁松×皓月,该品种在四川、山东、云南、浙江、陕西、江苏、江西等省份均有养殖,其中四川、山东、云南和浙江综合质量较好。

  质量影响因素

  (一)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国内市场干茧原料使用方向转变等因素对蚕茧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丝绸行业是一个对国际市场依赖度较高的行业,2012年受国际经济萎靡的影响,茧丝绸产品出口形势继续不振,全年真丝绸商品出口额34.05亿美元,同比下降3.69%,其中蚕丝类出口6.49亿美元,同比下降5.68%。但是与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相反,国内经济总体开始回稳向好,通过大力拓展丝绸家纺、丝针织品、丝绸饰品、丝绸混纺交织品等产品的国内市场,有效克服和缓解了出口减少带来的压力,实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2012年丝绸企业内销额已达46.32亿元,同比增长9.9%。国内需求的增长缓解和消除了出口减少的冲

  击,蚕茧原料的消耗也随之增长,尤其是蚕丝被等产品的产量大幅提升。2012年我国蚕丝被产量达到了6215万条,同比增长203.76%,以每条蚕丝被消耗0.5kg蚕丝(折算干茧消耗为1.5kg),仅蚕丝被一项年消耗各类干茧量达9万吨,约占全年干茧产量的三成,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原料供应总体偏紧的状况。蚕丝被等产品对于原料质量的要求相比于等级生丝及丝绸产品要低得多,造成了在劳动力、能源、生产资料等成本和茧丝价格持续走高的情况下,部分地区蚕农以及蚕茧的生产加工者对于蚕茧的生产管理相对放松,产品质量意识降低,是导致蚕茧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二)环境差异因素对相同品种的蚕茧质量造成影响。我国目前现行的主要蚕品种基本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审定通过并推广使用,2012年桑蚕干茧公证检验涉及的菁松×皓月、芙蓉×湘晖(两广2号)、873×874等17个品种与2011年相比没有变化。以目前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菁松×皓月为例,2012年山东省春茧期的桑蚕干茧清洁洁净等级、毛茧出丝率、解舒丝长、万米吊糙、解舒率、上车茧率等主要质量指标分别优于江西省同年度、同品种的桑蚕干茧0.77A、13.55个百分点、348.6米、0.9次、11.02个百分点和12.76个百分点,表明品种在地区间质量差异较大。由于我国蚕茧产区辽阔且分散,地区间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差异明显,相同蚕品种适应不同自然环境条件的能力不一,各地蚕种繁育部门改进优化适应本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良蚕种繁育工作进展较慢,因此,相同蚕品种、相同茧期、不同地区间的蚕茧质量差异较为明显。

  (三)生产技术管理滞后因素制约新兴产区蚕茧质量的提升。2012年全国桑蚕平均病蛹率为5.53%,其中病蛹率10.0%以下所占重量比例仅为17.1%。重庆市、广西贵港市和南宁市等地区的病蛹率平均超过10.0%。生产技术管理因素对于提升蚕茧质量非常关键。桑园管理、饲养技术、病虫害防治、蔟具选择和蔟中管理、鲜茧收购、烘炕等技术管理因素的优劣均影响蚕茧质量。由于在植桑养蚕过程中易发生桑瘿蚊、桑红蜘蛛、桑螟等虫害现象,造成桑叶产量损失,而且叶质降低,不能保证饲喂质量,影响蚕茧品质。因消毒防病工作的不全面和彻底,导致蚕病蔓延,薄皮茧和死笼茧增多。蚕茧不同产区间在生产技术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尤其是在部分新兴产区或管理观念落后的地区,蚕桑生产技术管理水平还相对落后或滞后,严重影响了我国蚕茧质量的整体提升。

  (四)收购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蚕茧(毛脚茧)的违法行为严重影响了蚕茧质量的稳定。由于部分地区蚕茧收购的市场秩序不规范,无证收购和抢购原料现象普遍,同时蚕茧生产者产品质量意识薄弱等因素,导致2012年毛脚茧等严重质量问题蚕茧影响了桑蚕干茧总体质量。2012年全国桑蚕干茧毛脚茧率平均为9.18%,其中毛脚茧率低于5%的批次数占全部批次数的比例为43.98%,在检验量超过500吨的地市中,毛脚茧率在5%以下的地市仅有山东省的日照市、泰安市和临沂市,陕西省的安康市,江西省的九江市和吉安市,云南省的普洱市,江苏省的徐州市和重庆市辖区等地区。毛脚茧率在5%至10%之间的批次所占的比例为21.25%。毛脚茧率在10%至20%之间的地市主要包括广西河池市和来宾市,四川省绵阳市、资阳市,云南省曲靖市,浙江省嘉兴市。毛脚茧率超过20%的产地主要有广西柳州市(春茧)和四川南充市(秋茧)和浙江湖州市(春茧)。由于毛脚茧是因采茧过早(不包括病死的毛脚茧),茧层含水率高,堆放时极易发生蒸热变质问题,另外在运输过程中蛹体破损导致出血污染茧层,烘茧时难以实现适干均匀,在导致蚕茧整体质量降低和蚕茧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广西河池市、四川省南充市和浙江省嘉兴市毛脚茧率大于10%的庄口为例,其毛茧出丝率指标值分别较毛脚茧率低的庄口指标值低0.51%、1.05%和0.90%,按照2012年我国桑蚕干茧平均价格和各地市的检验量,采用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计价办法进行测算,上述地市毛脚茧率大于10%的庄口仅因毛茧出丝率指标的降低损失就分别达770万元、590万元和300万元以上。

  措施和建议

  2012年我国蚕茧质量呈现2008年以来首次下降形势,稳定和提高蚕茧质量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宏观调控管理,坚持以质为本的基础。随着近年来茧丝产品的生产结构、区域结构、组织结构、销售结构以及蚕茧生产加工者构成的变化,蚕茧原料的供需均衡问题较为突出,茧丝价格也随之呈现非理性波动的形势,蚕茧产品质量已显现出下降趋势。产区行业主管部门应采取及时发布既切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性的蚕茧生产规模计划和收购指导价格,建立完善生丝及桑蚕干茧国家储备调控制度,完善蚕茧收购检验、茧丝销售检验、国家储备检验、金融质押检验等覆盖茧丝产业全过程的质量检验机制,控制产业各个环节的产品质量,避免因盲目追求短期效益而对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二)加快优良蚕品种的繁育工作,从源头提高茧丝产品质量。由于我国适宜于植桑养蚕的地域广泛,蚕茧产区间气候条件差异明显,相同蚕品种不同地区间的蚕茧质量和相同地区不同蚕品种间的蚕茧质量均存在一定差异,现行蚕品种对不同气候条件的适应性不同和特定气候条件下优良品种繁育工作进程缓慢是主要影响因素。具有优良性状的蚕品种是优质蚕茧生产的前提,应着重加强育种、功能基因等新技术的研发和利用,加快家蚕基因组研究成果转化,完善蚕桑实用品种选育、繁育工作,从蚕品种改良的角度提高制约各产区蚕茧质量的短板指标,从物种源头着手提高我国茧丝绸行业的产品质量。

  (三)加强茧丝质量监督管理,打击质量违法行为,保证收购秩序稳定。《茧丝质量监督管理办法》中对于茧丝经营者的质量义务条款中明确规定了“不得收购毛脚茧、过潮茧、统茧等有严重质量问题的蚕茧”。从2012年度桑蚕干茧公证检验的情况来看,部分地区收购毛脚茧的现象依然存在,对提高蚕茧质量和维护市场秩序造成了不利影响。对此,有关质量和市场监管部门应实现对鲜茧收购市场监督检查的常态化,严厉打击无证收购,制止未经许可随意设点收购等不法行为。切实加强对蚕茧质量实施监督检查和检验,加大在蚕茧收购、加工、销售、承储活动所涉及的场所开展设施环境、仪器设备、从业人员、检验标准、内部质量保证制度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力度,打击收购毛脚茧、过潮茧和统茧的严重质量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蚕茧市场秩序,稳步提高我国蚕茧产品质量。

 

(中国纤检杂志)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0412.jpg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