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慧胜
彭慧胜,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先进材料实验室PI。1999年东华大学高分子材料本科,2003年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硕士,2006年美国Tulane大学化工博士。2006年加入美国能源部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2008年10月回到复旦大学工作至今。发表论文110多篇(含接收),其中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Phys Rev Lett等5个期刊的近50篇。工作2次被Science、3次被Nature、7次被Nature子刊以“研究亮点”等报道,其中2009和2011年两度被Nature集团评为月度“亚太地区十大研究亮点”。申请国际国内发明专利47项,其中33项专利技术实现了转让。获国内外学术荣誉20多项,包括2014年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2014年美国能源部杰出创新奖、2013年美国杜邦教授奖、2013年中国青年科技奖、2013年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2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
演讲题目:可穿戴纤维状能源器件
摘要:“可穿戴设备必将产生新的科技革命”,而目前的一个关键瓶颈在于,传统的供能系统难以有效满足可穿戴设备轻型化、微型化的发展需要。本团队提出并发展出一系列新型的纤维状能源器件,包括太阳能电池、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与传统的平面状能源器件相比,直径在微米尺度的纤维状能源器件具有质量更轻、柔性更好、集成性更强等优势,特别是可以像化学纤维一样,通过低成本的纺织技术进行大规模应用,从而有效满足可穿戴设备和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