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山西省纺织业寒冬中逆势突围
2015-12-26
分享至:

  巧避市场风险,期待做大格局

  进入2015年末,我国这个纺织大国,正经历着一场孰生孰死的寒冬考验。一篇相传甚广的文章《纺织业1.7亿人回家过年》,不无夸张地论述了纺织行业的颓败现状——浙江知名纺织业“红剑”集团停产,员工上万人的山东兰雁集团破产……纺织企业纷纷倒闭,几千万工人失业。

  这是一个最好的市场经济时代。消费者对时装、家纺的需求旺盛,我国人均纺织品消耗量逐年只增不减。显然,纺织企业大批倒下的经济现象,因素更为复杂。

  在山西省,二十年前,可谓是纺织业的黄金期。山西纺织厂、晋华纺织厂等万人纺纱织布的盛况,已成“光辉岁月”。如今,纺织业只占山西省经济大蛋糕中的一小块。

  令人欣慰的是,现留存着的5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生存状况并没有受到整体大形势的影响,有的企业独辟新径转变产业结构,销售额稳步上升,延伸出“晋商”独特的经济触角。

  2015年,对于山西省服装纺织企业来说,不是寒冬,也不是暖春,而是温度适宜的初夏——且行且稳妥,守业,仍是山西省纺织服装业的总体形势。

 

  纺织行业困境重重

  2015年,倒闭、兼并,成为服装纺织产业的代名词。在破产纺织服装企业名单上,庄吉、兰雁集团、红剑集团、宝利嘉、五洋印染、商雅纶制衣等业界行业大佬赫然在目。

  山西纺织工业行业管理办公室行管部部长赵根生认为,出口额减少是主要因素,“国内纺织业前景很好,纺织品一直以来是出口大户,出口份额占很大一块。从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出口量一直在下降。有数据表明,中国纺织服装业出口连续18年保持全球首位,2015年1月,风云突变,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1563.3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0.63%。”

  2014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的贸易比重约36%,印度占4%、越南占2%。中国纺织商会当时就曾分析:未来十年,中国纺织业份额会被逐渐抢占。

  造成纺织企业大批倒闭的另一原因,就是国内人工费用的增加。

  “东南亚国家以及印度等国家,人工费很低,每人每月1000多元,而我国的人工工资为每月3000元左右。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国际市场的棉花价格低于我国,每吨差距最少是几百元,最高时每吨差6000元。因而,我国的纺织竞争力在逐渐减弱。国际市场能在东南亚加工,就不再选择中国。一些大企业盲目扩大生产,投入资本,市场不景气,资金链断裂,导致破产也是原因之一。”对此景象,业内人士又惋惜又无奈。

  在赵根生看来,这毕竟是一部分现象,更多的纺织企业还在继续坚持,等待时机突破僵局,“较其他国家,我国的纺织生态产业有很大的优势,它是一条完整成熟的链条,国外采购商可以在中国从纺织、印染、织布、成衣产业链进行一站式采购。”

  “纵观全貌,纺织品产量非常大,但同质化严重。产能过剩,劳动力缺乏,劳动强度大,招工难,对市场变化没有应变能力,这些问题,都是企业倒闭的导火索。”赵根生说。

  曾经,纺织也是山西省的重点支柱产业,过去的二十年间,一些大企业同样无法解决这些难题,接连倒下。

 

  老企业破产倒闭潮

  山西省年代最为久远的纺织厂当数运城市新绛纺织厂,1894年开始生产纱线,距今121年,是百年老字号。

  1997年,在国营企业新绛纺织厂的基础上,其改制为山西新绛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9618万元,其中,运城市国资委占79%,山西省经济建设投资公司占21%。公司现易名为“山西鸿远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现有员工一千多人,仍正常生产。

  运城市新绛县文物局高飞娟介绍,新绛纺织厂原来的厂区已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列入第五批省保单位,目前还没有公布。

  山西省另一纺织龙头企业山西纺织印染厂,太原人简称“山纺”。这是一家拥有一万多名职工的大型国有企业,其于1994年破产,因破产不彻底,2001年再次申请破产。

  “在山纺破产基础上,又重新组建太原新凯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在小店经济开发区生产,分流了山纺员工1500人。”赵根生对业内各方动态很为了解。

  “山纺”尽管成为回忆,但“山纺小学”“山纺医院”“山纺宿舍”这些名称,还时刻出现在太原人的视线里,成为一种不灭的记忆。

  山西省另一知名纺织企业晋华纺织厂也是历史悠久,1919年筹建。晋华纺织厂曾是中国500家最大的纺织企业之一,上世纪90年代,晋华纺织厂拥有职工一万余人,累计上缴利税6亿多元。2006年,该厂正式宣布破产,现只存中西合璧的建筑遗址,“晋华”风华不再。

  2003年7月28日,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宣告山西毛纺织厂破产。2003年年底,深圳一家公司以5994万元的价格竞买了其破产财产。

  ……

  近二十年内,山西省各地毛纺织厂很大一部分自动消亡,大量的纺织服装企业倒闭。2001年,山西省纺织厅撤销,改名山西省纺织工业行业管理办公室。

  赵根生回顾纺织行业的兴衰史坦言,今天山西省仅剩50多家纺织厂,民营企业生存力更强,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二。

 

  国营企业存活法则

  目前,山西省国营纺织企业的代表当属“绿洲”大麻,前身为晋东南纺织厂,又名阳城纺织厂。

  用山西绿洲大麻纺织有限公司掌舵人的话来说,当初的转型属于歪打正着,现在看起来,却深富远见卓识。

  该公司成立于1969年,做棉纺工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引进大麻生产线,经过几十年的历练,大麻纺纱技术在国内属于领先水平,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大麻是纺织材料中很小的一个种类,但“绿洲”在这个小种类中,占据着很大的影响力。

  “员工有1500余人,每年的销售额2个亿。我们员工的生活和生产没有剥离,员工有五险一金,有分房的福利。”总经理袁保卫告诉记者,我国的大麻制品一直依赖进口,大麻有很大优势,稀释排汗性,抗霉抑菌,成分含有大麻酚,可除臭。从2008年全球进入经济危机后,大麻产品的销售非但没有下降,反而一个劲上升。

  除却不走热门、专走冷路的经营模式外,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生存的法则。

  “买全世界最好的麻,纺全中国最好的纱,我们的成品三包,包免费漂白染色修布,最主要的一点是不拒绝小单,小单也很认真,超出顾客期望值,因为我们坚信小单就可能形成中单,中单就可能形成大单子。现在,日本的无印良品、优衣库以及美国MAP等企业都和‘绿洲’建立了合作关系。今年,棉纺企业非常不景气。然而,大麻产品一直在涨价,大市场对‘绿洲’产品的冲击非常小。”说起市场布局,袁总分外欣慰。

  面对众多纺织业用工难的问题,“绿洲”却毫无压力。该企业年轻工人多,工资在2000到3000元之间。于阳城县来说,“绿洲”,是意味着房子、票子等梦想实现的地方。

  对于市场的大冲击,山西纺织企业比较沉稳,顺利渡过了今年的难关。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可以存活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能准确把握市场,创新生产模式。

  运城的民营企业临猗县恒晟纺织厂,产值过亿元,属于省内的标杆企业。恒晟掌门人的经验谈就是“企业要想存活,必须随时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

  恒晟纺织厂负责人郭长胜时刻关注市场,当他看到全国纺织品总体产能过剩,产品卖不掉,倍感形势严峻。去年,他在棉纺工艺的基础上,投资一个多亿,引进了染纱技术设备,这一生产线可以染一千多种颜色。

  “这种工艺只在河北省以及东北地区有,山西还是第一家。省内其他纺织企业的染色工序,遂从外地市场转回本地。尽管我们的毛巾受大形势影响销售量下降,但其他产业紧跟而上,因而,我们的销售额今年非但没有下降,还略有提升。”在他的带领下,该企业由100多人发展到1200多人,每年创造出6000多万元销售额。

  “没法靠别人,只能靠自己。现在是市场经济,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不会将希望寄托在市场之外的东西上。”郭长胜清醒地认识到,市场才是检验企业的试金石。

 

  奇招迭出稳步经营

  服装市场对服装的需求量是递增的,一个区域的服装业可以带动整个纺织业的壮大。

  “山西省大的服装企业有3534制衣有限公司和兵娟服装厂,都以做制服和工作服为主。山西省几个服装厂在业界有影响,但老百姓不知道。”

  据了解,目前山西省有二十多家成规模的服装厂,但都以制服和工作服为主。

  “时装市场竞争激烈,款式变化大,需要养设计人员,生产批量小,承载风险也比较大。我们的服装企业避开了市场竞争,以求在制服领域做大。山西省只有晋城的森鹅服装厂具有代表性,市场销售不错,百姓间有口碑,每年销售6000多万元。”

  2006年,位于运城的华雄纺织有限公司在企业家吴荣华考察纺织业市场后,投资上亿元筹备建成。随后,山西兵娟服装厂成为收购华雄纺织有限公司的三家民营企业之一。兵娟服装厂创始人为王兵娟,建厂至今二十多年,客户稳定,一直平稳发展。

  运城市还有一家服装企业翘楚,就是3534制衣有限公司,年销售额7亿元。该服装厂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以加工军队、公检法制服以及工作服为主。“3534”是迄今为止黄河金三角洲最大的一个服装产业基地,占地1500亩,一期开发680亩。

  没有创新思路,就注定无法适应经济市场的大风浪。3534制衣有限公司产业园总经理樊少强为了调整产业结构,目前开始承揽品牌服装的生产制作,合作方有杉杉、利郎、神鹰、提香等品牌企业,还在计划和更多的品牌服装企业合作。

  “男装市场变化小,而女装市场样式多变化快,市场风险也大。”樊少强认为多方向多思路发展,是扩大市场提高竞争力的唯一出路,他透露“3534”正在整合运城区域内所有的干洗店,品牌名为“衣家净”,现已整合了二十多家。

  “我们还整合了一家服装厂,一家水洗厂,一家纸箱厂,争取在‘十三五’后,产业园达到百家企业。今年,我们总体销售额没有降低,反而提升了。”樊少强胸有成竹。

  全球整体经济低迷,这种经济环境下,商家投资越来越谨慎。而山西的纺织服装企业,能在该出手时出手投资转型,从而规避了市场风险,将经济利益最大化,不能不说,是晋商把控市场的一种潜能。

 

  煤经下滑他业发展

  赵根生意味深长地说,“山西省现存纺织服装厂大多都集中在运城地区,运城有二十多家纺织服装企业,占据山西省纺织业的半壁江山。这是因为运城是棉花产区,最主要的原因是运城几乎没有煤炭,只有河津一带有一点点煤炭,所以产业结构重点在非煤行业。纺织服装厂在临汾有一些,晋城有一些,雁北地区基本没有,只有朔州有一个亚麻厂,销售也不是很好。”

  山西纺织业为何发展不起来?赵根生剖析原因,前些年,煤炭形势大好,供不应求,开个口子挖煤,操作很简单,不用打市场,赚钱快。政府和企业都愿意赚省劲的钱,趋之若鹜,煤炭产业间接导致了很多其他产业发展滞后。

  不可否认,南方城市以及山东地区也在做纺织,且做得风生水起。

  “人家的产业链齐全,出口方面也好,一直走国际市场,这次,他们受到的冲击也大。山东一个企业销售额就是几百个亿,江苏省一年销售上万个亿,形成了气候,形成了规模。”

  山西纺织业发展滞后,有很多因素制约。赵根生说:“比如,产业配套的问题。南方一些地区织袜子赚钱,工人就分离出来做老板,不断地分裂繁殖,一个村一个镇都在织袜子,这样反而引来了大市场,吸引来更多的客户。在吸引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同时也吸引来了产业配套链条,例如织袜子机器设备生产商以及维修工都来该地设点。我们做袜子贴一个标签,从义乌买一个标签5分钱,而当地厂商购买只要2分钱。包括维修费用,咱们一个厂就得养一个维修工,而人家一个电话就可以找到维修工人,费用还低。”

  赵根生总结:草原上长一棵树不好活,一片森林的话,就容易成活。

  采访中,记者发现,众多纺织服装企业家思路活跃,金点子不断。尽管多方因素制约,山西省纺织业还未形成气候,但赵根生对这些颇具见识的掌舵手很有信心。

  “煤炭经济下滑,实际上,也许是个好事。山西省发展非煤经济正当时,而山西省纺织业基础好,又有一批有素质的企业家,纺织业完全具备做大的条件。”

  实际上,纺织市场需求量一直在增大,赵根生列出数据说明:“按照市场需求量来说,我国人均纺织品总体消耗在增长,2010年的数据表明人均纤维消耗量是10公斤左右,到现在,人均消耗十二三公斤纺织品。‘十三五’之后,可能会达到15到16公斤左右。”

  山西纺织业的前景广阔,赵根生鼓励业内人士要有晋商走西口的“闯劲”,加之政府的引导扶持,或可将山西省纺织业再推上一个新台阶。

 

  (山西新闻网-三晋都市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0412.jpg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